飛象原創(魏德齡/文)“并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能變成蝴蝶”是德云社相聲里面的一個梗,既帶著一點自嘲自傲,也暗示出現實的無情。對于通用大模型的競爭而言,早在2013年,便有知名機構的分析師預測,雖然現在“百模大戰”轟轟烈烈,但是未來隨著成本的長期持續投入,會有廠家逐漸選擇退出,因此“百模大戰”不會長久。

當時間來到2025年,“百模大戰”的熱潮似乎正在趨于理性,很多“蟲子”也沒有如愿成為“蝴蝶”。其中可能就包括國內電信運營商所開發的通用大模型,不少業內人士在今年已經開始發現,運營商對于自家模型的宣傳力度已經明顯不及去年,盡管“人工智能”依舊是各種演講中的熱詞,但卻不再過度強調自家的大模型產品。
其中的緣由可能還要從現實業務說起。
現實業務等不起
目前國內傳統三家電信運營商均已推出自家的通用大模型,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仍在堅定發力的只有一家,另外兩家均在今年開始淡化這一產品概念,并開始從通用大模型向實際業務應用進行轉型。以某運營商內部的觀點來看邊上,自家的通用大模型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對比DeepSeek、通義千問來說也沒有更好的表現,現實業務根本等不起。
另一方面,三家的通用大模型研發情況也并不相同,仍在堅持的通用大模型已經耗費了公司大量的算力,涉及湖北、內蒙等地的機房。另外兩家則更多采用了與其他廠商合作的模式。而當今年DeepSeek在國內市場可謂橫空出世后,運營商內部對于底層通用大模型的投入便產生了動搖,畢竟如果再去花費巨大資源進行訓練,也不能保證可以超越現在DeepSeek的水平。
于是,在很多公開場合,“接入DeepSeek”也成了運營商在產品宣傳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詞。背后也意味著運營商可以減輕自身研發成本,并實現一個更高水平的通用大模型能力。而自身所擁有的通用大模型產品又如同一個硬性考核指標,盡管宣傳開始淡化,但仍手握一張關鍵的牌。
下一個問題便是,變不成蝴蝶的蟲子怎么辦?
做專業領域的“蟲兒”
當通用大模型進展受阻,運營商開始聚焦在不同業務領域的專業大模型,以期解決實際問題。而如果放眼全球范圍的話,海外電信運營商也正在進行大模型的研發投入,不過并沒有聚焦在通用大模型領域,而是關注如何解決自身網絡優化問題。
不少電信運營商瞄向了自身領域的專業大模型,邏輯依據為由于網絡數據超越了文本、視頻和圖像,還包括日志、模擬信息、架構圖等信息。為了能夠助力人工智能理解電信網絡中每天產生的百萬連接與超3800TB的數據,就需要訓練能夠理解網絡語言的專用電信模型。
軟銀就曾展示過這樣一個電信大模型驅動的智能體演示,操作人員只需通過對話敘述“明天將會在東京某體育場舉行棒球比賽,我需要如何準備?”的網絡需求情況,便可根據網絡流量的變化自動調整網絡配置,從而在幾分鐘內實現對網絡資源的分配。而這項任務在過去最長可能需要幾天來進行。
SK電訊也在推動這一領域的進程,公開信息顯示旗下模型已經對電信領域具有深入理解,是一個強大的領域專用基礎模型。之后,可以進一步基于特定用例的數據與人工反饋數據進行精調,使其更易快速集成至具體產品和服務中。
“并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能變成蝴蝶”,然而又如《人蟲兒》中的所謂的“金龍”可能只是一種虛幻的夢想,反倒是“人要是精,成不了龍,也得成個'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