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新十年的起始之年,業內期待兩地市場進一步深度融合。
以2014年滬港通為起點,十年間,內地和香港互聯互通標的從股票逐步向更多金融產品擴大,滬港通、深港通、ETF通、債券通、互換通漸次啟動。其中股票互聯互通機制更是碩果累累。據統計,兩地市值占比超85%的股票已實現跨市場直接交易。在交易量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額與2014年開通首月的日均數據相比,分別增長了21倍和40倍。
值得關注的是,站在互聯互通新十周年起點,近期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外,還應持續簡化股票互聯互通的交易流程,并推動股票互聯互通的制度、信息、技術等要素相互融合和對齊,促進兩地股票市場進一步深化融合,為市場繁榮注入更多活力。
業內人士認為,在股票互聯互通機制已經逐步完善的基礎上,期待在準入條件和標準制度上進一步對齊,降低投資者交易門檻和對規則理解難度。
一方面,目前港股通的計算規則仍顯復雜,不少投資者甚至一些公司投資者關系負責人和依然難以完全理解港股通加入、剔除的規則,增加了投資者預期港股通標的變動的難度,也加大了港股通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難度。
另一方面,港股通當前規則未及時與恒指相關計算規則保持一致。其中在市值規模上,2024年8月,恒指公司發布了調整平均市值計算方法公告,從“過去12個月的每月月底證券市值的平均值”變成了“過去12個月的每日(不包括停牌交易日)證券市值的平均值”。換句話說,平均市值計算從12個特定的交易日數字取平均,變成260多個交易日數字(若無停牌)取平均,實質上就等于是過去一年的每日平均市值。
而目前港股通市值計算方法依然采用原來的“過去12個月的每月月底證券市值的平均值”,并沒有與恒生指數編制方法保持一致,容易造成投資者對規則錯誤解讀。
業內人士表示,恒指調整后的市值計算方法更加科學,增加了針對港股通市值管理難度,也提高了港股通標的的質量。“按照現在港股通采用每月月底證券市值計算,極端情況下,只要一只股票在每個月的最后一天的市值符合要求,就可以繼續待在對應市值范圍的成分股里面。”他強調,港股通規則與恒生指數規則保持一致更符合互聯互通的精神,也有利于資本流動,未來兩地的制度和規則趨于一致是必由之路。
“恒生指數調整了編制方法已經快一年。或許2025年下半年港股通相關計算規則將調整為恒生指數計算方法,市值計算改用‘過去12個月的每日(不包括停牌交易日)證券市值的平均值’。”業內人士還期待,為了鼓勵更多投資主體參與互聯互通交易,港股通投資者準入門檻存在進一步降低空間。
互聯互通的深度推進對兩地資本市場發展意義深遠。如果說前十年互聯互通機制實現了兩地股票資源的互通有無,那么未來新的十年,互聯互通機制將進一步深化融合,充分地發揮資本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提升兩地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