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清晨,富士康鄭州港區招募中心門口,不斷有求職者推著行李箱,抱著被褥前來應聘臨時工。他們進到招募中心后,先把行李寄存到行李存放處,再走進大廳,填寫入職表格、拍廠牌照、檢查四肢有無紋身、自主選擇是否體檢、分發廠牌——一道道流程,像流水線般把他們安排進廠。
與往年不同,從今年9月開始,富士康鄭州港區首次允許臨時工“自主選擇是否體檢”。多名中介告訴記者:“主要是缺人。要是體檢查出血壓高點,就過不了。”
“今年富士康招人是比去年招多了。”一名人力資源中介告訴界面新聞記者,“8月份返費最高9800元,那幾天高價的時候,一天都能進幾萬人,連著一個禮拜沒停過。”
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是返費價格與用工需求的直接掛鉤:當廠區用工缺口擴大時,會通過提高返費吸引勞動力;返費越高,意味著用工需求越迫切。
臨時工群體中,“返費工” 是主力之一。所謂返費工,是指干滿規定期限可額外領取一筆 “返費”的臨時工,加上常規工資,他們三個月內通常能攢下兩萬多元。對許多人來說,這筆返費正是他們走進富士康、坐上流水線的主要理由。
在量產旺季,返費金額的波動會直接影響求職意愿,影響招工效率。
“日進幾千人”
每到蘋果秋季新品發布節點,鄭州港區工廠進入全年最繁忙期,臨時工需求驟增,返費價格便隨之攀升。今年6月底的4800元,三天后漲到5000元;7月下旬突破8000元;到8月最高點,已喊到9800元,8月底一度回落到7300元;9月初又迅速回升突破9000元,高價再現。
“新品生產需要人的更多,臨時工比去年招得多。”李益說,“返費時高時低,可能就是降了之后沒人進,然后又漲。”作為河南本地的人力中介,他對這種起伏并不陌生。
目前,富士康鄭州港區正處于 iPhone 17 系列產品量產爬坡期,隨著投產規模逐步擴大,廠區對人力的需求持續上升。
除了返費工之外,小時工是富士康另一類臨時用工。9月5日,記者以小時工身份進入富士康鄭州港區,當日近2000名派遣工在分發現場等待。大廳里,男女分區而坐。有人刷著抖音打發時間,有人用河南話聊起被分配到的班次和車間消息。
在生產車間,近20萬名工人實行兩班倒制度,擰螺絲、貼膜、組裝零件,傳送帶持續輸送成型的iPhone 17,隨后產品進入包裝車間,被裝入印有蘋果logo的白色包裝盒。不過,這一人數規模并非頂峰。據李益回憶:“(廠區)最多的時候能有40萬人。那時蘋果更火,也主要是富士康在做。現在訂單分散,不止富士康一家了。”
作為富士康鄭州港區規模最大的廠區,航空港廠區占地560萬平方米,沿雍州路分為A至 K 多個子廠區,道路兩側停滿員工車輛。它是富士康大陸最大工廠,同時也是蘋果全球最大組裝廠,多數iPhone高端機型在此組裝。每年8月中下旬至11月,這里都會進入全年最繁忙時段,產線幾乎拉滿。
港區人力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每天幾千人進來,量太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廠區人力需求并非“只進不出”,因兩班倒模式消耗體力、加班成為常態,且派遣工本身流動性較強,廠區每日都有員工離開,需高頻招工補缺口。
事實上,富士康的招人策略與新產品生產周期相匹配。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十幾年的老員工告訴界面新聞,這些派遣工的工期通常只有兩三個月,剛好覆蓋蘋果新品產量爬坡的關鍵時期。等到兩三個月后,產量目標完成,訂單需求趨穩,廠區便會陸續開始“拆樓層”(縮減產線)。招工和生產節奏之間是相互對應的,一批批員工按需招進來,又在訂單消化完成后陸續離開。廠區的擴產與收縮,都遵循著這樣的聯系。
為應對用工波動,富士康將員工分為三類,匹配不同生產場景。小時工以小時計費,每干滿一個月分兩次發工資,分別是同工同酬薪資(底薪2100元、加班費、夜班補貼)和差價補貼;返費工工資由額外返費和同工同酬薪資構成,干滿三個月后領取返費,從入職到拿到返費大約要104到120天;正式工底薪2100元,沒有返費,但有五險一金、入職激勵獎金、推薦獎金、加班費等。
“每天兩眼一睜就是干”
在生產端,富士康鄭州港區正處于iPhone 17系列的量產爬坡階段。
作為在鄭州港區工作近10年的線長黃運鵬對當前生產節奏有著直觀感受。他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目前港區整體產線開動率已達八到九成,“雖然個別樓層還在生產 iPhone 16 等老機型,但主體產能已完全轉向 iPhone 17 系列,舊機型僅在一兩個車間保留少量產線。按照計劃,iPhone 16 很快會進入 EOP(量產結束)階段,鄭州產區這一兩周內就會停止該機型生產。”
黃運鵬的日常工作,正是為量產推進提供核心支撐——作為線長,他主要負責手機零部件的物料管理。一臺手機,從大件到小件,至少需要兩三百顆零部件。根據車間的產能計劃,他要先接收各類物料,再按照每天的生產排備,將相應物料分配到產線,推進生產。
談及蘋果新機的量產流程,黃運鵬透露,這一過程有著一系列前置驗證環節。按照慣例,蘋果新機量產前要試運行。今年5月,深圳廠區率先組裝出第一批iPhone 17系列產品,通過試裝積累經驗和技術參數后,鄭州才陸續啟動試產。試產產品送往機構檢測,合格后進入“物料批量驗證”環節。只有在零部件供應穩定、質量達標的情況下,才會進入量產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鄭州港區的產能擴張并非“一次性鋪開”,而是采取“逐步推進”的模式。黃運鵬介紹,7月以來陸續開啟新生產樓層,預計到9月底或10月初,所有生產樓層才會全面開啟,人員規模也將同步達到飽和。
一線工人對這種“產量爬坡期”的高強度生產節奏感受尤為深刻。33歲的老金是8月中旬以返費工身份入職的,主要做貼泡棉工序。工作時,他要用鑷子夾起對應規格的泡棉,精準放置在貼合機器的指定工位;隨后啟動程序,將泡棉在機身內部的三個固定位置壓實貼合。
“每天兩眼一睜就是干。”老金說,加班也成了常態:周一到周六,他每天至少工作8小時,大多數時候還要再加2小時,“工作日加班費是平時的1.5倍,周末2倍,組里工友基本都選擇加班,大家還是想多賺點錢。”
但即便有加班工資,工作強度還是超出了老金的預期。“剛開始一天貼幾百臺泡棉,到后來就要上千臺。整天都在重復同一個動作,簡單,卻枯燥。”老金說,“我覺得堅持不到拿返費了,太累了。”按照規定,他必須干滿3個月,才能拿到返費。
這種緊張的生產節奏也得到公司層面的印證。富士康集團一位人事主管告訴界面新聞,從8月起廠區加班強度陡然提升,“加班到飛起”,去年沒這么忙。至于后續生產節奏,還得看新品發布后的市場情況。
不僅富士康,蘋果產業鏈上的其他廠商也在同步加速生產,形成“協同趕工”節奏。據勞務派遣公司信息,領益智造(13.700, -0.05, -0.36%)在東莞的工廠工價高于周邊同類工廠,且提供食宿。目前正值旺季,產能與工時已全面拉滿,全力生產蘋果新機的相關零部件。
產業鏈信息顯示,領益智造在散熱、電池、快充等環節均有布局,能提供石墨膜、VC 均熱板、導熱墊片、電池鋼殼和高功率充電器等產品。這些零部件已進入蘋果新品,并有望在未來持續受益于AI終端的升級浪潮。
另有產業鏈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今年舜宇光學為蘋果備貨規模高達9500萬件,主要供應攝像頭鏡頭等光學元件。
此外,9月10日,蘋果正式召開秋季新品發布會,推出 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 及 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機型。其中,iPhone 17 Pro 系列的硬件調整尤為引人關注:該系列放棄此前沿用的鈦金屬機身,轉而采用鋁合金材質;材質迭代同步帶來配色革新,蘋果首次新增亮橙色、深藍色兩種外觀,搭配銀白色,形成三款配色方案。
界面新聞從多方渠道了解到,此次發布的iPhone 17 Pro系列中,橙色、藍色、銀白色三款配色機型,均有在富士康鄭州港區生產。同時,對于材質調整對生產的影響,富士康集團一位人事主管向界面新聞透露,由于今年幾乎沒有鈦產品,生產順暢很多,鈦良品率低。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益、老金、黃運鵬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