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博物館是教科書里“曲高和寡”的殿堂;如今,它卻是年輕人朋友圈里人潮洶涌的“流量高地”。從故宮文創的“奉旨旅行”火遍全網,到上海博物館特展門票“秒光”,再到小紅書上人手一本的“蓋章”攻略……“博物館熱”已從一種文化現象,演變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產業浪潮。
熱鬧背后,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依托的產業鏈與商業邏輯。近日,啟信寶發布《2025全國博物館行業報告》,依托自身強大的數據資源與產業分析能力,清晰展示博物館行業的新格局、新業態與新機遇。
北京企業總量領跑,上海稱霸消費
博物館,正在成為最熱門的線下文化消費場景之一。根據國家文物局數據,2024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相當于每個中國人都走進過一次博物館。
啟信寶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22日,我國博物館相關企業的存續總量約3.1萬家,近五年相關企業保持持續增長,平均增速為8%。從地域分布來看,華北地區以1.1萬家的總量領先全國,凸顯出該地深厚的文化資源底蘊與密集的文博機構布局;華東地區緊隨其后,相關企業數量達8194家。

在城市層面,北京以4807家的絕對數量優勢位居榜首,幾乎是第二名廣東省(2575家)的兩倍,展現出首都作為文化中心的強大吸引力。廣東、山東、江蘇三省構成第二梯隊,博物館企業數量均超過2000家,反映出這些地區文化產業的活躍度。陜西、四川、河南三省雖然在博物館相關企業總數上并不占優,卻憑借諸如兵馬俑、三星堆等世界級文化IP,走出了一條以特色文化資源驅動的發展路徑。

另一方面,結合某線上消費平臺數據來看,上海在消費熱度方面表現亮眼,線上關注度和線下購買力雙雙登頂,成為當之無愧的“雙料冠軍”。這不僅反映出上海公眾對博物館文化活動的高參與度,也體現出該城市在文化消費領域的強勁吸引力和轉化能力。
34億文創收入背后的“吸金密碼”
隨著運營模式的不斷創新,博物館已逐漸擺脫“高冷”形象,探索出多樣化的商業變現通道。
國家文物局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收入達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增速顯著。部分頭部博物館表現尤為突出,如故宮博物院的文創收入已超過門票收入;再如,創刷新行業記錄的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特展,總營收達7.6億元,其中文創及周邊收入貢獻4.4億,占比近六成,凸顯出文創板塊的盈利能力。
這一增長背后,離不開眾多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啟信寶數據顯示,近六年來,國內文創產品相關企業數量增長五倍,截至2025年8月已達4.5萬家,覆蓋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和銷售運營等全環節。

這些企業中,不少是由博物館自身設立的文化創意公司,承擔IP商業化運營的重要職能。例如,故宮博物院旗下擁有“北京故宮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多個文創相關企業;中國國家博物館設立了“國博(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專注文創產品開發與推廣;上海博物館等地方機構也通過多家分公司與服務部推進相關業務。
通過加強對核心IP的著作權與專利保護,這些熱門博物館成功推出了多款現象級文創產品,如三星堆青銅人像系列、國博“鳳冠”冰箱貼、湖北省博物館“吳越爭霸”蒜鳥擺件等,實現了文化價值與市場收益的雙贏。此外,它們還借助商標矩陣和全品類布局,逐步構建起品牌化、產業化的運營體系。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據啟信寶不完全統計,其與關聯公司共申請商標超1140個,覆蓋日用百貨、服裝鞋帽、美妝、食品、文教和玩具等眾多門類,展現出IP從文化符號向消費生態全面擴展的布局。


啟信寶《2025中國博物館行業報告》顯示出,博物館正在從“知識殿堂”走向“全民舞臺”。在政策扶持、數字技術與跨界合作的共同推動下,行業正迎來產業鏈條的全面升級。未來,啟信寶將繼續發揮商業查詢領域優勢,持續關注行業動態,帶來更多深度洞見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