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看得見”是屏幕最重要的使命——更高的分辨率、更鮮艷的色彩、更清晰的細節,是用戶對屏幕的核心訴求。
但隨著數字設備深度融入生活,屏幕已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成為“人與數字世界的第一觸點”。當每天數小時的屏幕使用成為常態,用戶的需求悄然生變:從“清晰可見”升級為“視覺舒適”,視覺體驗正成為屏幕技術創新的新價值所在。
從“能看見”到“看得舒服”,這場屏幕技術的時代轉向,正在全球顯示產業的實驗室與生產線中悄然醞釀。而答案,或許就藏在一家專注屏幕技術研發的中國工廠里。

近期,一條央視新聞的視頻引發廣泛關注——知名主持人撒貝寧參與了一場特別的“屏幕實驗”。鏡頭里,他化身為屏,從屏幕的視角經歷了一系列“反常識”的視覺體驗:在強光下依然清晰可見的畫面、暗夜里深邃畫面依舊舒適柔和、長時間觀看后眼睛毫無酸澀感、快速滑動時如絲般順滑的操作體驗……這場充滿科幻感的體驗背后,指向的正是屏幕技術的深層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視頻中多次閃現“中國智造”等關鍵詞。這些元素不僅彰顯了國產屏幕在核心技術突破的背后有著中國智造的支撐,也傳遞出其面向高端市場、聚焦用戶體驗的明確信號。
而這場實驗的主角,正是即將發布的天馬“天工屏”。
更有意思的是,這支預告片的名字叫《小撒是塊五星好‘屏’》——什么樣的屏幕,才能配得上“五顆星”的評價?雖然他沒有在鏡頭里直接揭曉,但已經為觀眾埋下懸念。究竟是哪“五星”,又如何定義“好屏”的標準?答案或許要等到9月19日 天馬高端OLED技術品牌發布會,才能真正揭曉。
但我們不妨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日常給餐廳打出“五星好評”,往往意味著餐廳不僅菜好吃,還要環境舒適、服務貼心、性價比高,甚至能帶來超預期的體驗。同樣,對于天馬“天工屏”為何能獲得五星,首先屏幕本身的顯示素質與功能體驗肯定是關鍵一環,如何能將看不見的技術融入看得見的日常,是每一家屏廠都需要思索的問題。
從終端消費者實際需求來看,護眼已經成為屏幕技術的必答題;另外iPhone 17 全系機型帶來的高刷流暢,應當也是當下消費者關注的重點;而屏幕本身一定要真實好看,看清看透那就更不用說了。而這些需求方向,與目前天馬對外釋放的天工屏護眼、通透、高刷三大高端顯示基調一致。
那五星的另外維度,高端智造方面必然也占有一席。作為中國顯示工業的代表,天馬深耕顯示制造已經四十余年。當你走進這家中國工廠,便能理解“天工”五星品質的真正含義,通過傳承智能工廠基因,構建起精密智造的硬核網絡:從納米級的像素排列,到微米級的薄膜鍍層,再到全自動化產線運轉,以及千錘百煉的嚴苛測試,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精密工程與匠心打磨。
這里不僅是屏幕的出生地,更是創新實驗室和未來體驗場,正是在這樣的工廠里,中國顯示技術才能不斷突破,孕育出面向下一個十年的“五星好屏”。
還有五星的維度肯定與終端用戶有關。當一塊屏幕變成手機屏、手表屏、辦公屏、汽車屏更甚是醫療屏,品質可靠肯定也是必選項。天工屏需經歷-40℃~85℃極限溫循、超顯深顯微鏡微觀質檢、鋼球極限高度跌落、幾十萬次彎折測試等各種極限生存挑戰,方能變成終端用戶手里的 “五星好屏”。
此外,據業內人士推測,天工屏可能還具備耐用性(如抗摔、抗刮擦的強化結構)、自適應(根據用戶使用習慣自動調節顯示參數)等額外優勢,進一步拓寬“好屏”的定義邊界。
撒貝寧參與的這場“屏幕實驗”,最終將交出怎樣的答卷?所有謎底都將在9月19日的發布會上全面呈現。屆時,天馬技術將完整展示“天工屏”的技術細節與應用場景,重新定義“人與屏幕的第一觸點”交互邏輯,用硬核創新回答“如何讓屏幕真正看得舒服”的時代之問。
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屏”的名字源自《天工開物》。這部明代工藝巨著,被譽為“中國古代工藝百科全書”,象征著東方智慧與匠心精神。如今,天馬以“天工”為名,不僅是在致敬千年工匠精神,更是在以現代科技續寫《新天工開物》大國智造的新篇章。
從“看得見”到“看得舒服”,一塊屏幕的健康革命,正在這家中國工廠里順勢而發。9月19日,讓我們共同聚焦發布會現場,見證天工屏 “屏實力 定乾坤”,開啟高端OLED屏幕技術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