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可欣)2025年9月17日,首屆AIDC產業發展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以“釋放澎湃算力,開啟AIDC新紀元”為主題,匯聚了科研機構、設計院、行業領軍企業、數據中心服務商等全產業鏈精英,共話AIDC的產業機遇與未來。會上預發布了《AIDC基礎設施規范》,為未來2-3年AIDC建設提供參考,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大會媒體溝通會期間,全球計算聯盟產業溝通部負責人鞠可一、全球計算聯盟秘書處CTO苗福友、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沈芷月、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經理王志強等人也圍繞AIDC產業發展、技術挑戰及后續規劃等核心議題,與媒體展開深度交流。
AIDC產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爆發式增長,我國AI算力需求以年均近300%的速度激增,算力已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在苗福友看來,隨著大模型進入實用化階段,AI應用爆發推動商業閉環形成,AIDC需求正快速增長。據預測,近兩三年國內AIDC建設年增長率將保持40%以上,長期來看,增長率會逐步回落,預計2030年降至10%左右,但年度新增建設量仍將保持上升趨勢。
然而,隨著算力需求的大幅提升,傳統數據中心難以適配AI發展需求,“AI設備等機房”困局凸顯,AIDC建設無疑將面臨供電、散熱、空間三重挑戰。不僅如此,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陳大紀也指出,AIDC產業正飛速發展,同時面臨著規劃、交付、運營等多方面的挑戰,產業界需要一個面向新趨勢的AIDC標準與規范,在結構、電氣、液冷等多方面提出新的技術要求,共同推動AIDC與AI產業蓬勃健康發展。
標準先行破解“AI等機房”困局
針對標準缺失導致的‘AI等機房’難題,本次大會預發布的《AIDC基礎設施規范》成為破局關鍵。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沈芷月介紹,該規范由GCC聯合產業鏈數十家頭部企業編撰,覆蓋AIDC設計、建設、運營全流程,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大維度:一是縮短交付周期,通過統一技術路徑和參考設計,將機房完備周期從傳統6-8個月壓縮至3個月,讓算力基礎設施快速匹配AI技術迭代;二是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推動液冷技術標準化應用,目標將數據中心PUE降至1.2以下,大幅減少能耗與運營支出;三是引導產業協同,明確服務商、設備供應商、用戶間的接口標準,避免“各自摸索”的資源浪費,推動產業從“點狀突破”走向“體系化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規范采用“動態迭代”機制,區別于傳統標準3-10年的更新周期,未來將按版本快速優化(如2026年可能發布1.1版本),既預留技術創新空間,又能及時響應產業需求。目前,GCC已在智能計算、數據中心等領域布局20項標準,預計2025年底將達到30項,同時計劃成立專門工作組,持續完善算力設施工程技術國家標準,落實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對跨區調度、協同計算的技術要求。
“雙零行動”解決液冷材料兼容性難題
在本次大會上,華為董事、ICT BG CEO楊超斌指出,AIDC是智算時代關鍵基礎設施,隨著AI算力規模與芯片功率的快速提升,液冷數據中心正成為AIDC的必然選擇。面對當前液冷機房建設的挑戰,我們需要協同產業鏈,加快液冷機房的產品化與標準化,加速AIDC的部署與使用,共同推動AI產業發展。
“單柜功率密度已從2024年的20kW躍升至2025年的60kW,純風冷方案在40-50kW以上已完全失效。”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經理王志強強調,“50kW以上單柜需采用液冷技術,這是物理散熱極限下的必然選擇。”
針對液冷材料兼容性問題,大會提出“雙零行動”專項計劃,通過“測試-審核-白名單-反饋迭代”的流程破解難題。具體而言,以25%乙二醇溶液和去離子水為標準工質,通過CNAS認證實驗室測試,控制材料析出量,避免冷板堵塞(部分冷板通道已達數十微米)。審核通過后發布白名單,供整機廠商與用戶采購參考,同時根據實際使用問題動態調整名單。截至2025年9月,已有12家企業的41個產品報名首批測試,預計11月發布首批白名單。
首屆AIDC產業發展大會的成功舉辦,為AIDC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數字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算力基礎。據全球計算聯盟產業溝通部負責人鞠可一介紹,為推動AIDC產業長期發展,全球計算聯盟計劃計劃每年固定舉辦AIDC產業發展大會,未來將增加分論壇、展覽等多元形式,同時向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區拓展,打造全球交流平臺;議題方面,將隨技術迭代、需求差異動態調整,始終聚焦產業痛點與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