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5 日消息,7 月下旬以來,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顯著提速。7 月 27 日至 8 月 17 日,中國星網 GW 星座成功將五組低軌衛星送入太空,發射間隔從 1 - 2 個月縮短至 3 - 5 天,累計發射衛星數量從 7 月前的 34 顆提升至 72 顆。
據《IT 時報》報道,相關部門近期將會發放衛星互聯網牌照。報道稱,衛星互聯網領域一位資深技術專家表示:“牌照的發放,意味著我國衛星互聯網商業運營邁出第一步。但要實現像星鏈那樣提供衛星互聯網服務,仍需 2~3 年左右的時間。”
據IT之家了解,我國正在推進的 GW 星座和千帆星座,遠景規劃組網衛星總數分別達 1.3 萬顆和 1.5 萬顆。2024 年 12 月,中國星網低軌 01 組衛星“一箭 10 星”入軌,正式進入批量組網階段。2025 年上半年,中國星網發射低軌 02 至 05 組衛星,平均每 39 天發射一組。而 7 月起,發射節奏加快,22 天內完成 5 批衛星發射。業內專家分析,提速一方面是為滿足國際電信聯盟(ITU)要求,GW 星座 2020 年 9 月向 ITU 提交計劃,2029 年 9 月前需發射約 1300 顆衛星;另一方面,中國星網或計劃今年完成一代星座組網,一代星由 100 多顆衛星組成,優先滿足外交等核心領域需求。
與此同時,國內衛星互聯網牌照發放進入倒計時,報道稱預計是“年內”。今年 7 月底,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提出“優化衛星通信業務準入”。一名通信業專家在近期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透露,工信部將在近期向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正式頒發衛星互聯網牌照,進一步推動電信運營商擴大新興業務范疇,拓展新的增長點。
報道稱,中國電信獨家運營天通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今年 5 月與老撾通信公司聯合發布手機直連衛星業務走向海外;中國移動去年發射了天地一體低軌試驗衛星,目前正與民營衛星企業商談合作。除了三家電信運營商,中國星網和上海垣信作為重要企業,也均有望獲得牌照。不過,即便牌照落地,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商業化仍需 2 - 3 年才能滿足用戶隨時隨地接入的需求,目前我國主要依托高通量衛星如亞太 6D、中星 26 號提供衛星互聯網服務,側重滿足特定場景聯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