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2025中國算力大會開幕式上,《2025存力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存力規模達1680EB。存力建設邁向協同升級新階段,呈現出區域梯次布局、單機架密度提升、閃存滲透率提高的三大特征。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在區域存力規模方面,東部占比55%,中部增長39%,西部增長63%。在先進存力應用方面,全國外置閃存占比超過28%,金融、制造、互聯網三個行業滲透率超45%。
數據時代驅動存力技術創新發展,全閃存化建設成為AI基礎設施優先選擇。報告顯示,大模型訓練對存儲提出毫秒級延遲、TB級帶寬、EB級擴展要求,推動全閃化、AI數據湖、內生存儲安全等技術同步發展。介質層面,閃存顆粒3D堆疊層數突破300層,單位可用容量成本基本與HDD持平;系統層面,NVMe-oF、RDMA網絡與分布式糾刪碼組合方案已在金融、電信運營、醫療等典型場景中批量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先進存力中心建設模式已在全國進行試點并開展產業化應用。
報告指出,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增強,國產存儲介質、芯片、系統實現三級突破。上游方面,長江存儲QLC芯片單晶粒容量達2Tb;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光存儲實現單盤Pb級、壽命可達40年。中游方面,華為、曙光、浪潮等企業完成從SSD控制器、分布式存儲系統到整機的垂直整合,國產存儲產品連續多年在全球評估體系中蟬聯榜首。下游方面,金融、醫療、能源三大行業的國產化存儲應用方案已覆蓋核心應用場景,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標準體系。
報告顯示,先進存力正成為支撐金融、電信、醫療、能源等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在構建金融安全合規體系、搭建運營商云網融合彈性底座、保障醫療關鍵場景零中斷、支撐能源系統智能化轉型等方面有顯著效果。
報告還提出了推動中國存力發展的戰略建議,包括加強先進存儲技術創新、探索先進存力中心建設模式、推廣先進存儲技術應用等,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促進存力技術的高質量發展,為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堅實支撐。